國銀聯有什么底氣阻撓第三方支付直聯銀行?我來說幾句!

1112日,中國銀聯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違規整改相關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37家從事線下收單的成員機構準確報備繞銀聯轉接交易遷移信息,要求截至1224日,至少要完成遷移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的90%12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將銀聯推上風口浪尖,那么到底怎么回事?該怎么看這件事呢!其實銀聯真的被冤枉了!


先來厘清幾個關鍵點:



1,這篇通知針對的線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所以跟支付寶、財付通沒啥關系。線上支付寶和財付通都在直聯銀行,銀聯根本管不了。此外,中國銀聯的控股公司銀聯商務亦名列整改名單。


2,銀聯還能“壟斷”嗎?

答案是不能。1029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要求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這意味著未來將出現和銀聯并列的銀行卡清算組織。

目前,已經有工行、通聯支付等對建立線下銀行卡組織表示了興趣。但是,在線下市場,短期內很難再成立一個匹敵銀聯的銀行卡清算機構。

而在線上,支付寶則是銀聯難以企及的對手。目前,支付寶已經跟國內外180多家銀行以及VISAMasterCard。國際組織等機構建立了深入的戰略合作關系,成為金融機構在電子支付領域最為信任的合作伙伴。就實力而言,支付寶、財付通其實已經成為“互聯網銀聯”。

3,為什么銀聯還能阻撓第三方支付直聯銀行?


個問題和第2個問題是兩個問題。此次被銀聯要求整改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是銀聯的成員單位。而根據加入銀聯網絡時簽訂的商業協議,必須遵守卡組織業務規則,即《銀聯卡業務運作規章》,成為銀聯的成員單位,銀聯卡的交易就必須走銀聯的清算通道,VISA和萬事達也有類似的規則,而且一旦發現違規,罰則比銀聯先行的規則嚴厲得多,甚至取消收單資格。其實,如果第三方機構如果不再成為銀聯的成員單位,不再收單銀聯卡,就可以不受銀聯規章約束,就可以直聯銀行了。

而作為主管單位的央行也在尋找銀行、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利益平衡點。去年7月,央行正式公布了《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該辦法26條似乎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單機構)直聯銀行開了口子:"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應當在發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定下,與其簽訂合作協議。"但是,注意,該條款同時也強調發卡銀行要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約定協議。

4,成為銀聯的成員機構,就要受到嚴格的制約,為什么第三方支付機構還是對銀聯不離不棄呢?


首先,中國發行的銀行卡幾乎大部分都是銀聯卡。看看你的銀行卡片,如果帶有紅藍綠的銀聯標識和“銀聯”字樣、卡號以62開頭,那就是銀聯卡,目前銀聯標識卡已經有40多億張。當然,中國的銀行也會和國外銀行卡組織VISA、萬事達合作發放這些卡組織的卡,這些銀行卡也有數億。

40億銀聯卡以借記卡居多,很多都是沒有交易的睡眠卡。而雙標卡著幾億幾乎都是信用卡,活卡率很高,但是這些非銀聯卡畢竟還是少數,所以37家線下第三方支付機構也不敢輕易和中國銀聯說88

第二,事實上,和線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達成直聯的銀行還是少數,那么中國有多少家銀行呢?截止2011年底,中國共有2家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44家城市商業銀行,212家農村商業銀行,190家農村合作銀行,2,265家農村信用社,1家郵政儲蓄銀行等。當然,前20多家規模較大的銀行,其實占據了整個支付市場份額的九成。

因此,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較為實際的選擇就是,能夠直聯的銀行就部分繞開銀聯,直聯銀行。但是就算第三方支付機構和某銀行達成了直聯,也只會把一小部分交易直接送銀行。如果大部分直送銀行,銀聯很容易就發現了,怎么可能你收單的商戶某銀行的比例這么低?作為銀聯的成員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也知道需要遵守商業協議,斷然不敢明目張膽,都是偷偷摸摸直聯部分業務。而大部分沒有直聯的銀行,自然全部走銀聯通道!

除此之外,第三機支付機構之所以愿意連上銀聯,不僅僅是使用銀聯通道,還有品牌的原因,畢竟,銀聯到目前還是中國唯一的線下銀行卡組織。


5,能否成立第二家銀行卡組織?

前述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發文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但是第二家卡組織到底什么時候能成立?

盡管政策上已無限制,但是實際落地難度頗高。

成立卡組織首先要得到銀行的認可,銀行愿意給你發卡。最初銀聯的成立是源于行政部門的推動,當初銀聯銀聯是由銀行共同出資組建,因此銀行不僅僅是銀聯的伙伴,還是股東-----雖然股權分散,導致雙方的利益不是那么緊密,那是沾親帶故的遠方親戚總還是親戚吧?

不過,銀行和銀聯的利益也并非完全一致,當初銀聯的成立,來源于行政力量的推動,而銀行亦不愿受制于一家銀行卡組織,因此,銀行業想推動銀行卡組織的多元化。

根據《經濟觀察報》的報道,有接近交行人士證實,交行總行層面在控制62銀聯卡的發放,網絡申請信用卡的渠道中11款熱門卡的選項中僅有兩款“62”打頭的銀聯卡,其余均為Bin號為45VisaMastercard卡。

此外,工行等已經對成立銀行卡組織表示了興趣,但是,工行雖然貴為第一大行,但是和其他銀行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卡組織本身是一個平臺機構,工行能否同時玩好身兼裁判和運動員的游戲?

此外,一家新的銀行卡組織,除了搞定銀行,還需要搞定若干家線下收單機構,與銀行一樣,收單機構可能也希望更多的卡組織存在,這個只需在原來的POS機上進行參數設置或簡單改造即可。比如,銀聯在韓國市場實現100%受理,也無需重新自建POS機網絡。


6,話又說回來,為什么第三方支付機構愿意鋌而走險呢?


其實,此次整頓的重點主要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違規“套碼”。按照發改委規定,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商戶類別碼(MCC),而不同的商戶類別有不同的刷卡費率,毛利潤較高的餐飲業手續費高達1.25%,而利潤率較低的超市手續費只有0.38%,因此,很多線下收單機構想用套碼來違規套利。既然收單機構的違規現象存在,本身就說明發改委手伸得太長了,這一行政定價機制不合理,原本就該靠市場競爭去發現真實價格。

此外,第三方機構愿意冒險的原因還在于日子不好過。根據發改委的規定:線下POS刷卡現行的手續費分成是721:發卡機構取七成,收單機構取兩成,轉接清算機構(銀聯)取一成。721”的分配規則使得發卡行拿走收單業務的大部分利潤,收單機構競爭激烈。

當初之所以讓發卡行拿走7成,是為了鼓勵銀行積極發卡。但是,在線下收單業務中,其實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成本很高,比如POS機的硬件成本,每臺POS機的價格都在數百元。而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很多POS機都是低價或者免費贈給商戶。

而且隨著一線城市pos機基本布置完畢,支付機構的目標不得不轉向中西部地區。但是這些小城市單個商戶的收益率很低,。

此外,考量每臺POS的潛在收益,其中一個關鍵數據是每臺POS機對應的銀行卡數量,對應的銀行卡數量越多,意味著每臺POS機的潛在收單額度越高,獲得的手續費也就越高。而隨著線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激烈競爭,POS機數量不斷增多,并且其增速高于銀行卡增速。截至2013年末,每臺POS機對應的銀行卡數量為396張,而2008年,每臺POS機對應的銀行卡數量為976張!

因此,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人曾多次呼吁,要改革分成規則。私下認為,因為信用卡刷卡過程中,需要發卡銀行的資金墊付,所以銀行拿大頭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支付使用的是借記卡,那么確實該給苦逼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多分點。

不過,這兩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的可能。借貸分離重新確定分成比例、取消不同商戶類別手續費的差異化定價,已經成為產業共識,根據央行的表態,最快明年就會對銀行卡價格體系進行重新改革。

婷婷俺也去俺也去官网,日本高清不卡aⅴ免费网站,巨爆乳寡妇中文bd在线观看,国语自产拍在线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