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第三方支付的格局與中國發展前景分析
如果不知道“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深入理解互聯網金融就無從談起。今天的新興網絡金融貌似前無古人,但其實P2P、眾籌是披著網絡外衣的民間直接金融。本文探討第三方支付的格局及其發展前景
導語:2013年全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各類支付業務的總體交易規模達到17.9萬億元,同比增長43.2%。其中線下POS收單和互聯網收單分別占比59.8%和33.5%。新興的網絡支付給傳統第三方支付和商業銀行帶來了挑戰。本文介紹了我國第三方支付的格局,并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現實約束探討了第三方支付企業變身互聯網銀行的可能性。
如果不知道“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深入理解互聯網金融就無從談起。今天的新興網絡金融貌似前無古人,但其實P2P、眾籌是披著網絡外衣的民間直接金融。本文探討第三方支付的格局及其發展前景。
第三方支付具體指什么?
如果把擁有子賬戶的企業也算作第三方支付機構,那么第三方支付的歷史已經很久,而且第三方支付遍地都是。
央行將支付服務主體分為四類:A.中國人民銀行,截至2012年末,人民銀行共有350家分支機構,另有同城清算所1006家;B.銀行業金融機構,截至2012年末,共有341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C.清算機構,包括中國銀聯、銀行資金清算中心服務和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D.支付機構,截至2014年7月,已有269家非金融支付機構獲得支付牌照,業務涵蓋:互聯網支付 ,移動支付 銀行卡收單 預付費卡發行預受理!
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三方支付主要指的是D類,也稱為非金融支付機構,其中預付卡類公司數量最多。有人將第三方支付分為四類:銀聯系、三大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預付卡。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與其他實體經營屬于同一主體,投資者通常所指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是該同一主體,如阿里、騰訊、三大運營商等,并非其下屬的專門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
基于新興技術的第三方支付是新鮮事物
第三方支付并非新鮮事物,第三方支付其實存在已久。傳統預付卡的發卡機構分為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可以發行多用途卡,非金融機構只能發行單用途卡。預付卡分三類:一是商戶自己發行的單店消費卡,只在自己旗下商戶使用;二是由專業發卡公司發放,可以在多個特約商戶使用,稱為通用型卡;三是由銀行與發卡公司合作推出的“銀商合作型卡”。可以看出,傳統預付卡發卡機構并不僅僅是銀行,還有大量的是商業公司。
第三方支付伴隨著技術進步,拓展至網絡階段;預付卡業務從以傳統商業為主要載體,發展為以網絡商業為主要載體。基于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第三方支付是新鮮事物。商業零售因沉淀資金較多本來就有“小銀行”之稱,網絡技術將零售的小銀行優勢再度發揚光大。至于網絡交易的交貨誠信問題的解決,則與預付資金的第三方賬戶的設立沒有直接關系。沒有較多的預付資金,一樣可以解決交貨互信問題。
各行業特別與零售有關的行業以預付卡及賬戶為誘餌,鼓勵客戶存錢于自己企業中,以便獲取閑置資金的利益,這是由來已久的普遍做法。阿里巴巴的第三方賬戶,相當于預付卡,是其自己發行的,從可購買基金的角度看,它也是多用途的,網絡貨幣基金的火爆,主要是貨幣基金正當其時,加之阿里平臺強大的廣告效應,使得余額寶風靡一時。
第三方支付改變傳統市場格局,但第三方支付企業從事金融業未必一定成功
網絡第三方支付的前景。網絡零售公司隨著銷售商品與合作線下商家范圍的擴大,逐步擴大支付的商品范圍與半徑,沖擊既有支付渠道,包括傳統預付卡、銀聯、銀行等,特別是提供線下小額支付服務的傳統公司。傳統公司必須加強線上業務與服務,打通線上與線下,全方位滿足客戶需要。
移動支付的前景。小額領域的移動支付,三大運營商擁有更大的潛在優勢。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FC)模式似乎在運營商、銀行、銀聯、監管等部門達成共識,可能成為移動支付的主導。網絡公司在網絡及移動領域的創新必須把握好安全與便利的平衡,多渠道認證以略微犧牲便利性,可能是不得已的選擇。歐美對第三方支付都有嚴格監管要求,中國的監管正在快速跟進,網絡公司在此難有例外。
其他行業的支付創新要求。如果商業零售公司可以開展小額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業務,可以當作各種費用的收取平臺,其他行業當然也可以,如證券公司的證券賬戶的功能拓展,基金公司基金賬戶的功能拓展,包括各種理財、各種付費,甚至取現,只是額度可能受限。
第三方支付離不開銀行。只有銀行才有存款功能。并且,由于擔心安全問題,大額支付仍通過銀行。而小額支付在銀行也加入競爭的情況下并不會改變支付大局。所以,網絡第三方支付是搶了傳統第三方支付或銀聯的份額,而不是搶了銀行的份額。
銀行面臨脫媒及競爭壓力,需要以資產質量為本,以創新先行為要。銀行必須隨客戶要求將服務進一步下沉,進一步擴大產品覆蓋面,加快綜合化國際化經營步伐,并與其他行業加強合作,實現共贏。
傳統企業也掌握大量客戶信息,一樣可以便利地從事銀行業務,所以第三方支付沒有互聯網企業從事銀行及金融業務的絕對優勢。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貨幣基金熱銷與第三方支付沒有必然關系,而主要與貨幣基金的高收益率、過度宣傳的廣告平臺有關,也并不能嚴密推論第三方支付企業從事金融業必然成功。
持銀行牌照的第三方支付變身互聯網銀行?
國際上少有原互聯網公司經營互聯網銀行并獲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是銀行無進入門檻限制并且服務比較到位所致。國際上純互聯網銀行份額仍小,也有殺入行業前三的,如荷蘭國際直銷銀行(ING-Diba),該行由ING全資控股,是德國第一家“直銷銀行”,也是歐洲最大的“直銷銀行”。目前從公司客戶數量和銀行品牌角度看,公司是德國第三大銀行。美國的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SFNB)是全球第一家純網絡銀行,成立于1995年10月。其前臺業務在網上進行,后臺處理集中在一個地點進行,可以保證安全可靠地開辦網絡銀行業務,業務處理速度快、服務質量高、范圍廣。該網絡銀行初期發展很快,但并未形成規模優勢,此后隨著電子商務的低谷到來,難以抵御沖擊,1998年終因巨額虧損被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RBC)以2000萬美元收購其除技術部門以外的所有部分。此時,該網絡銀行有1萬個客戶,其存款余額早在1997年就在4億多美元。
樂天銀行目前是日本最大的網絡銀行,最開始名為eBank,是日本第二家純網絡銀行。該行于2000年1月成立,2001年7月取得銀行牌照,核心業務是互聯網結算。網絡銀行的低成本為其帶來了競爭力,其匯兌業務等的手續費在業界最低。2006年eBANK開始發行借記卡。2009年2月eBank被樂天集團收購,2010年5月更名為樂天銀行。樂天收購eBANK首先是看中其業界領先的支付結算能力,可為樂天數千萬會員帶來更為便利的支付結算體驗;其次是可以充分利用樂天龐大的消費者群體,開發個人貸款、住宅貸款、電子貨幣等金融產品。依靠樂天龐大的用戶優勢,eBANK納入樂天旗下一年便成功扭虧為盈。截至2013年2月底,樂天銀行開戶數達到422萬,吸收存款8194億日元(占日本銀行業存款份額約0.13%)。
相比之下,中國的銀行業受制于制度約束,創新能力略弱,留給互聯網公司創辦的銀行更大的發展空間,不排除互聯網公司所辦銀行短時間領先行業的可能。
第三方支付公司無銀行牌照,因小額支付性質所限,對銀行影響甚微。如果第三方支付公司擁有銀行牌照,變身互聯網銀行,因其客戶基礎較龐大,有迅速做大的可能,但是風險控制仍是銀行的核心。第三方支付公司雖然有技術優勢,但是風險總量的控制仍有主觀成分,另外技術及數據并不能完全揭示風險。一旦風險失控,一樣有失敗的可能。